梵語 eka-jāti-pratibaddha。原為「最後之輪迴者」之義。謂經過此生,來生定可在世間成佛。略稱補處。即指菩薩之最高位─等覺菩薩。一般皆稱彌勒為一生補處之菩薩。據彌勒上生經等記載,彌勒菩薩現居於兜率天,待此生盡,則下生於人間,以補釋迦之佛位。此詞又作一生所繫,指僅此一生被繫縛於迷界,來生即可成佛,故有此稱。另據無量壽經記卷上之說,一生補處之菩薩又分為四位次:(一)住於正定位之菩薩。(二)接近於佛地之菩薩。(三)住於兜率天之菩薩。(四)由兜率天至人間下生而成佛。〔菩薩本業經十地品、大日經具緣真言品、彌勒上生經宗要〕 p30
(術語)見彌勒條。
又,密教之釋義,一者一實之理,於初地菩薩之位,先得淨菩提心,自此一實,出生無量之三昧總持門。乃至至於第十地,更有第十一地,即佛地之法,以一轉生補佛處,是名一生補處。大疏六曰:「今此經宗,言一生者,謂從一而生也。初得淨菩提心時,從一實之地發生無量無邊三昧總持尼門。如是一一地中次第增長,當知亦爾。迄至第十地滿足,未至第十一地,爾時從一實境界,具足發生一切莊嚴。唯少如來一位,未得證知。更有一轉法性生,即補佛處,故名一生補處。」梵Eka-jāti-pratibuddha。
盡此一生就能補到佛位的意思,是最後身菩薩的別號,如現在居於兜率天的彌勒菩薩,就是一生補處菩薩。
讀音:[yi4 sheng1 bu3 chu4]
即此一生雖受迷的世界所束縛,但於次一生可繼承佛跡,不久登上佛位而遞補佛處的位。亦略稱補處。因只此一生為煩惱所系,故亦稱一生所系。指菩薩最高位的等覺。等覺是尚有一品的無明須斷盡,過今之變易一生,次生必繼前佛之位而八相成道,興眾生教化的化導,故謂一生補處。據稱補處菩薩住于兜率天。釋尊的一生補處是彌勒菩薩,阿彌陀佛的一生補處是觀世音菩薩。彌勒先於釋尊之前入滅,而重生於兜率內院(彌勒的上生)。在兜率內院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(兜率天的四千歲)後,重現於世,繼釋尊之跡。關於補處,亦有用於繼承衣的簡單意義。禦書呵責謗法滅罪抄(第一一七二頁)